太阳成集团tyc234cc

医药产业绝杀两招:研发与营销

发布日期:2002-08-22 浏览次数:381


国内众多医药企业间的产品多为重复品种,因此营销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如何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将是中国医药产业始终必须面对的大课题。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自身特点决定了中国医药产业必须走“哑铃型”发展模式。因此,在关注医药类公司的时候,销售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个哑铃型的两端也必定是太阳成集团tyc234cc分析的重中之重。

全球医药市场的药品销售额以年7\%-18\%——这是业内对医药行业的发展普遍较为认同的数字。比较全球和中国2001年GDP2.4\%和7.8\%的增长速度,两倍或更快的同比增长无疑在证实,医药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正因为此,英国《金融时报》在2001年全球最有价值行业排名中,首次把制药产业排到了第二位——超越了电信和IT行业。

在中国,人口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长、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新药的不断推出等原因,促成了医药行业成为国内发展最为稳定的产业。作为典型的防御性产业,它在投资价值方面的稳定性甚至超过了公用事业型产业和食品制造业。

与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相仿,2001年新增加的9家上市公司医药板块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出现了19.2\%的增长。由于受到国家药品降价政策及上市公司会计政策调整的影响,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有了较大幅度下降,平均净利润降低25.2\%。但如果剔除发生巨额计提的“通化金马”、“ST海药”、“ST威达”等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太阳成集团tyc234cc仍然可以认为医药板块依旧是国内A股市场的佼佼者。经剔除调整后的医药板块,2001年主营利润增长率虽低于2000年,但依然高达27\%,净利润增长率达到8\%,全板块的平均毛利率也维持在39\%的高水平。因此可以确定,全行业的稳定增长将继续在医药上市公司中得到体现。

由“曲美”看营销

由于国内众多医药企业间的药品品种多为重复品种,因此营销能力决定了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如盐酸西布曲明减肥药,“太极集团”、“桂林集琦”、“南京医药”3家上市公司都拥有这个品种,但只有“太级集团”选择了天上广告轰炸、地下招商代理的营销模式,从而获得巨大成功。冠名以“曲美”的盐酸西布曲明的大量销售,使“太极集团”200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了72\%,股价也维持在30元左右的高位。

在国家将药品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OTC)分类管理后,医药企业的营销模式也在悄然变化。尤其是2002年以后,处方药已不能在公众媒体上刊登广告,于是那些虽为处方药但过去一直像保健品一样通过广告宣传取得成功的药品,其好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如今,处方药的销售更多要依赖医院、零售药店这些药品销售终端,其业绩取决于企业的销售网络及营销人员对现有销售模式、路径的熟悉程度,因此良好的销售网络往往是医药企业成功的一半。一向重视营销的“太太药业”不惜巨资控股“丽珠集团”,主要就是为了控制“丽珠”运营多年的处方药销售网络。

从目前连销药店的经营情况看,该行业还正处于投入阶段,要实现大规模的盈利还为时尚早,但国内大型医药企业依然在乐此不彼地跑马圈地,个中原因主要是为控制非处方药品的销售渠道。“复兴实业”、“同仁堂”、“太极集团”、“双鹤药业”、“羚锐股份”、“三九医药”等药品制造类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金,以控股或合作的方式建立了医药连销企业。可以预见,随着国内药品零售市场的日益扩大,这场零售终端的争夺战将愈演愈烈。由于中药企业占有非处方药品种类70\%以上的份额,因此中药企业将更深地卷入零售终端的竞争中。

GMP和研发的生死考场

由于资金匮乏,国内许多医药企业流行着“进行GMP改造是找死,不改造是等死”这句话。国家规定,2004年6月之前,全国医药制造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随着该日期的日益临近,大量的医药企业将在这场生死考验中被无情淘汰。而一些虽处于困境但还有几个有吸引力医药品种的企业,则可能会被行业务的强势企业并购,当然,这也许是它们最好的一条出路。

如果说GMP认证对中国医药企业只是一场短期考验,那么如何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将是中国医药产业始终必须面对的大课题。在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药和保护过期的通用名药之间,因为所面临竞争程度的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差距——只有知识产权保护下的新药才能获得超额利润。

在国内医药行业,目前执行的是“新药”和“中药保护品种”两类行政保护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当前情况下,拥有新药和中药保护品种的多少、进入临床试验待批新药的多少,仍是衡量医药企业研发实力和药品储备的主要参考指标。2001年,国内医药企业中新药开发能力最强的还是上市公司,“山东鲁抗”、“华北制药”、“新华制药”、“海正药业”都处在同类企业的前列,其中山东鲁抗以7个品种的8个文号位居首位。另外,“深圳制药厂”、“浙江新昌制药厂”等上市公司的主要企业也进入了领跑群体,这是一个好的信号。

化学药仍将是主流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结束但人类的功能基因没有被大规模阐明之前,化学药仍将强于生物药而继续成为药品市场的主流。创新型化学新药的开发几乎是大型跨国制药巨头的天下。尤其是1993年《中美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签订后,当时申请的国外专利经过年10年的大量实验,有的将作为新药走入国内市场,国此国内企业无法再对1993年以后的国外专利进行仿制,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必将被迫退出获利丰存的新药市场。
留给化学制药企业的只有两条路:一是投入巨资作原创性专利新药研究,但这条路风险极大,对上市公司来说,对短期盈利看得极重的资本市场一般不允许他们这样做。第二条路是选取一些专利过期但仍有一定技术进入壁垒,或市场很大的药品进行仿制或化学结构的部分修饰,以二次开发的形式重新进入市场。奥美拉挫、氟西汀、氟雷他定等药类,其专利已经过期但销售仍居于美国前20位的大品种,此类药无疑是中国医药企业集中研究的重点。

对于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来说,由于生产的大都是相对大宗产品,因此公司在提高产品生产率、降低成本上的开发能力也许比药得药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更重要。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星湖科技”,该公司在国内发酵制取肌苷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因此在通过肌苷生产第二代产品利巴韦林、肌苷酸原料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公司业绩也一直稳步上升。而过去几年里业绩颇为不俗的“海正药业”却在主导产品阿佛菌素的产品得率并没有掌握超过行业后来者的领先技术,企业利润也在激烈的价格战中直线滑坡。因此任何化学原料药类上市公司取得的明显技改成果,都值得业界高度关注。




国内众多医药企业间的产品多为重复品种,因此营销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如何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将是中国医药产业始终必须面对的大课题。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自身特点决定了中国医药产业必须走“哑铃型”发展模式。因此,在关注医药类公司的时候,销售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个哑铃型的两端也必定是太阳成集团tyc234cc分析的重中之重。

全球医药市场的药品销售额以年7\%-18\%——这是业内对医药行业的发展普遍较为认同的数字。比较全球和中国2001年GDP2.4\%和7.8\%的增长速度,两倍或更快的同比增长无疑在证实,医药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正因为此,英国《金融时报》在2001年全球最有价值行业排名中,首次把制药产业排到了第二位——超越了电信和IT行业。

在中国,人口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长、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新药的不断推出等原因,促成了医药行业成为国内发展最为稳定的产业。作为典型的防御性产业,它在投资价值方面的稳定性甚至超过了公用事业型产业和食品制造业。

与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相仿,2001年新增加的9家上市公司医药板块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出现了19.2\%的增长。由于受到国家药品降价政策及上市公司会计政策调整的影响,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有了较大幅度下降,平均净利润降低25.2\%。但如果剔除发生巨额计提的“通化金马”、“ST海药”、“ST威达”等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太阳成集团tyc234cc仍然可以认为医药板块依旧是国内A股市场的佼佼者。经剔除调整后的医药板块,2001年主营利润增长率虽低于2000年,但依然高达27\%,净利润增长率达到8\%,全板块的平均毛利率也维持在39\%的高水平。因此可以确定,全行业的稳定增长将继续在医药上市公司中得到体现。

由“曲美”看营销

由于国内众多医药企业间的药品品种多为重复品种,因此营销能力决定了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如盐酸西布曲明减肥药,“太极集团”、“桂林集琦”、“南京医药”3家上市公司都拥有这个品种,但只有“太级集团”选择了天上广告轰炸、地下招商代理的营销模式,从而获得巨大成功。冠名以“曲美”的盐酸西布曲明的大量销售,使“太极集团”200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了72\%,股价也维持在30元左右的高位。

在国家将药品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OTC)分类管理后,医药企业的营销模式也在悄然变化。尤其是2002年以后,处方药已不能在公众媒体上刊登广告,于是那些虽为处方药但过去一直像保健品一样通过广告宣传取得成功的药品,其好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如今,处方药的销售更多要依赖医院、零售药店这些药品销售终端,其业绩取决于企业的销售网络及营销人员对现有销售模式、路径的熟悉程度,因此良好的销售网络往往是医药企业成功的一半。一向重视营销的“太太药业”不惜巨资控股“丽珠集团”,主要就是为了控制“丽珠”运营多年的处方药销售网络。

从目前连销药店的经营情况看,该行业还正处于投入阶段,要实现大规模的盈利还为时尚早,但国内大型医药企业依然在乐此不彼地跑马圈地,个中原因主要是为控制非处方药品的销售渠道。“复兴实业”、“同仁堂”、“太极集团”、“双鹤药业”、“羚锐股份”、“三九医药”等药品制造类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金,以控股或合作的方式建立了医药连销企业。可以预见,随着国内药品零售市场的日益扩大,这场零售终端的争夺战将愈演愈烈。由于中药企业占有非处方药品种类70\%以上的份额,因此中药企业将更深地卷入零售终端的竞争中。

GMP和研发的生死考场

由于资金匮乏,国内许多医药企业流行着“进行GMP改造是找死,不改造是等死”这句话。国家规定,2004年6月之前,全国医药制造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随着该日期的日益临近,大量的医药企业将在这场生死考验中被无情淘汰。而一些虽处于困境但还有几个有吸引力医药品种的企业,则可能会被行业务的强势企业并购,当然,这也许是它们最好的一条出路。

如果说GMP认证对中国医药企业只是一场短期考验,那么如何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将是中国医药产业始终必须面对的大课题。在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药和保护过期的通用名药之间,因为所面临竞争程度的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差距——只有知识产权保护下的新药才能获得超额利润。

在国内医药行业,目前执行的是“新药”和“中药保护品种”两类行政保护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当前情况下,拥有新药和中药保护品种的多少、进入临床试验待批新药的多少,仍是衡量医药企业研发实力和药品储备的主要参考指标。2001年,国内医药企业中新药开发能力最强的还是上市公司,“山东鲁抗”、“华北制药”、“新华制药”、“海正药业”都处在同类企业的前列,其中山东鲁抗以7个品种的8个文号位居首位。另外,“深圳制药厂”、“浙江新昌制药厂”等上市公司的主要企业也进入了领跑群体,这是一个好的信号。

化学药仍将是主流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结束但人类的功能基因没有被大规模阐明之前,化学药仍将强于生物药而继续成为药品市场的主流。创新型化学新药的开发几乎是大型跨国制药巨头的天下。尤其是1993年《中美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签订后,当时申请的国外专利经过年10年的大量实验,有的将作为新药走入国内市场,国此国内企业无法再对1993年以后的国外专利进行仿制,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必将被迫退出获利丰存的新药市场。
留给化学制药企业的只有两条路:一是投入巨资作原创性专利新药研究,但这条路风险极大,对上市公司来说,对短期盈利看得极重的资本市场一般不允许他们这样做。第二条路是选取一些专利过期但仍有一定技术进入壁垒,或市场很大的药品进行仿制或化学结构的部分修饰,以二次开发的形式重新进入市场。奥美拉挫、氟西汀、氟雷他定等药类,其专利已经过期但销售仍居于美国前20位的大品种,此类药无疑是中国医药企业集中研究的重点。

对于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来说,由于生产的大都是相对大宗产品,因此公司在提高产品生产率、降低成本上的开发能力也许比药得药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更重要。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星湖科技”,该公司在国内发酵制取肌苷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因此在通过肌苷生产第二代产品利巴韦林、肌苷酸原料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公司业绩也一直稳步上升。而过去几年里业绩颇为不俗的“海正药业”却在主导产品阿佛菌素的产品得率并没有掌握超过行业后来者的领先技术,企业利润也在激烈的价格战中直线滑坡。因此任何化学原料药类上市公司取得的明显技改成果,都值得业界高度关注。